習慣的獨立與習慣化
習慣行為的規律是依據行為的一致而來,物理環境相同的程度提供一個穩定的表現舞台。時間的模式提供穩定的結構以呈現日常規律,社會規範的穩定性可提供已知的情況使人得以反應。習慣化包括行動重複出現並內化,當我們在一致的情境中重複行為,我們學習去注意環境的面向。這可以幫我們雕塑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任何角色與習慣的部分。
習慣
習慣被定義為在熟悉環境或情況下特定一致的自動反應與表現方式。習慣的規律行為提供處理環境的偶發情況,如同文法對語言的功能。為有效且規律使用環境中物件,許多人發展出利用環境特性的個人習慣。因熟悉所處環境,流暢的習慣操作且不需注意力。如果不熟悉環境,就無法使用習慣的方法去做一件事。習慣的操作是內化的,對熟悉事項與情境做正確的利用且引導行動。
有效且有效率的習慣
習慣維持由早期環境習得的作事方式,包含環境中特定價值。但不表示所有習慣都是有效的。有些習慣可能包含某些目的,如避免挑戰的過程。適應化的習慣可以幫助人用一致且有效的方式完成日常活動。習慣將行動的模式集結一起,給生活熟悉的特性。不習慣需有意識注意,可以讓兩或三個以上的行為同時發生,當一個行為已是習慣就可以從事其他的行為或思考。
社會相關習慣
習慣也具有社會的目的。獲得習慣的人會成為訊息的傳播者,將習慣與他人共享。典型的習慣相當廣泛,且會依照環境中的他人所預期。習慣使人整合出平順的社會功能。
習慣對日常職能的影響
首先,習慣影響職能表現。個人有自己表現規律活動的方式,習慣可能符合規則或常規的概念,可能反映父母價值觀或源自最有效簡單的方式。再者,習慣影響日常規律。習慣的影響可在時間的使用上見到。日常規律可能與時間循環有關,如農夫順應季節變化。規律的一致程度依個人環境為主。最後,習慣產生行為的風格,並賦予職能表現特性。每個人的習慣反映出每個人的生活風格。習慣的風格顯然與所有活動有關。我們傾向將風格帶入活動的表現中。
習慣形式與改變
許多由嬰兒時期便有的模式會持續一生(如,睡覺、吃飯),其他的改變則會伴隨發展而來。習慣抵制改變,因它們建立對周遭構成的基礎認識上。習慣支持社會、物理、時間特定的規則。當習慣與被竟被改變或中止,會產生失去定向感的情況。
習慣與失能
失能的習慣,錯誤的習慣會產生負面影響,對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損傷可能會習慣造成負面影響,使功能更加惡化。另外,人可能由環境中習得失能的習慣。損傷對習慣的影響;當能力下降,先前建立的習慣可能會中止,促更符合生活的新習慣發展。有時新習慣會與失能的需要有關,病情的反覆或惡化會對此造成困難。空間與時間的中斷。嚴重損傷發生時,可能會改變規律表現的時間與空間面向。
重組習慣
組織失能的生活指重新組織個人習慣。有些活動會被排除,發掘與學習新的做事方式。
內在角色
社會與環境中進行的活動會影響日常規律的行動,如學生。行動方式會反映角色狀況,角色內化表示認同、預期與表現角色。內化的角色是依社會或個人定義情況與相關之態度行動。還包括了解他人與自己的關係及預期行為。角色區辨,認清自我所處的特定情況或位置,與如他們般經驗角色。了解角色是由他人對我們的態度與行為反映出來,將社會認為角色的特質與個人對角色的解釋內化。因此個人對角色的想法與經驗,會成為了解的一部份。人通常會尋求同樣認同且賦予其角色意義的社會伙伴,使人接受與自我相似的他人。角色對職能的影響包括,角色影響行動的方式與內容、每個角色攜帶一連串行動以塑造角色。以及當佔據特定角色時,角色參與時間週期。
角色與失能
角色表現的困難與失能有關。失能對角色表現是個問題,當個人沒有內化合適角色以符合社會團體期待,角色行為上的問題就會產生。失能可能創造出角色表現的問題。而在無法符合數個角色的各種責任與要求時,就會產生角色的變形。一般社會對待失能角色的態度多為無法接受或被動迴避。社會認為失能的人應回復功能並暫停目前的角色,在功能回復後再次回到原本的角色。
參考文獻:
Kielhofner, G. (2008).Habituaiton: Patterns of Daily Occupation. In Kielhofner, G. (Ed.).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4th ed, pp. 51-67) Baltimore, MD :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