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4日

第二十四章、治療計畫之發展

發展治療計畫:創造或評估針對特定個案族群的治療服務模式。包括確認個案的需要、計劃的結果目標、提供服務的基本原理、建立個案接受服務後進展的流程、決定計劃如何被評量。因此要做計劃,應該提供理論背景、實證訊息、結果測量的評估工具以及服務計劃書。

治療計畫發展之過程:個案需求的評估、計劃、執行、評量。計劃形成需考量經濟性、邏輯性、組織性、可行性。

指引選擇及證明概念之臨床模式的提問:如同治療推理過程相同,計劃形成也需要提問,只是前者是針對單一個案,後者是針對個案族群。

  1. 計劃形成是否針對個案特定的問題,具有執行機制,也就是有理論背景,了解改變的發生以及在改變底下的介入模式與適用族群。
  2. 是否考慮為實證實務,經由實證的文獻中,可了解相似族群使用治療後的成效及建議。
  3. 是否適用於現有的社會、文化、政策、經濟與專業的情境。
  4. 此計劃是否需要特別的設備、空間或專業人員。



治療計畫發展之實例
【就業觀點】

  1. 主要針對族群是HIV/AIDS的個案,因新藥使其死亡率降低。平均38.5歲,工作史達3.5年,有82%想返回工作。他們對於自己工作能力、健康狀態不確定,且害怕復工會影響保險、擔心社會汙名化的偏見。在初試時針對20位個案,超過40%成功就業超過5個月,因此開展接續的研究。
  2. 利用MOHO架構族群個案的問題核心。
    意志:對自己能否返回工作的自我效能降低,需要依賴保險金,工作史短暫,害怕健康狀態下降,職業興趣減退。 習慣:長期處於疾病者角色,習慣沒有工作、不具生產性的生活模式,需要面對工作者與生病者間的斷層。 表現能力:持續因疾病、副作用關係,影響到認知、動作、處理能力,溝通技巧減低,且面對偏見也需要調適。 環境:主要需面對汙名化的偏見,且許多個案已失去社會支持。
  3. 計劃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篩選適合個案,並完成初評,以了解個案工作潛能,並參與8週的團體,發展工作相關技能、習慣,形成工作者角色。
    第二階段:開始擔任志工或暫時性的工作,依個案需求做調整,持續1至3個月。主要為發展個案返回工作的信心。
    第三階段:此階段個案開始做有薪水的工作,並評估環境對個案的影響,為個案做工作分析及職務調適,持續4個月。
    第四階段:為長期追蹤階段,給予個案持續的支持及團體的諮詢。
  4. 治療執行需兩位治療師及一位職業的專家。
  5. 治療成效的評估包括在團體後訪談個案、治療師等,且做實證的研究,發現在129名個案中,有90名完成第一階段,有56%返回工作,有11%擔任志工。未能完成計劃而退出的因素很多,也有記錄。且此計劃已被發展成新的計劃接續下去應用。

    【第一階段】

  1. 在魁北克一個跨專業的精神領域團隊。緣由因為專業間溝通不佳、治療未具有效的驗證、治療及藥物結合的新方式改善個案功能、精神疾患的功能影響很廣需要花費極大的介入、文獻指出早期介入的有效性等原因,因此欲以MOHO為架構,建立跨團隊的治療模式。
  2. 利用MOHO架構族群個案的問題核心。
    意志:動機低落、缺乏興趣、無法自我決定、過去多為負面經驗,無法正確評估自我能力,特別在溝通技巧上,長期在社交互動上是失敗的,對於未來沒有目標,無法展現責任。
    習慣:長期處於混亂的狀態,放棄生活角色及常規,沒有生產性的工作,在家裡的角色也很少,休閒生活缺乏規劃且多被動。
    表現能力:許多認知功能受到影響,溝通能力欠缺,無法與他人交換訊息及有適當的行為,適應能力及時間和空間組織都受到影響。
    環境:社交情境欠缺,只面對家人為主,常被誤解不合作或沒動機,家人無法處理個案混亂行為和情境,有的家人會過度介入,有的則是放棄。個案本身需要面臨汙名化問題。
  3. 應用MOHO的概念到跨專業的治療團隊
    評估:針對個案基本資料的收集,以及用職能表現史會談(OPHI-II)、溝通與互動技巧測驗(ACIS)做評估,前者可幫助形成治療計劃、了解個案職能敘事,後者可幫助了解個案社交技巧。透過團隊會議來決定治療計劃。
    介入:包括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對家屬的衛教、社工對個案的衛教、OT的團體(使個案參與在與其相關的活動來促進意志、了解個案經歷的挑戰、技巧練習)、整合心理治療(2個OT與8~12個案,為期1年,分6個部分)、團體衛教。
  4. 治療執行需要精神科醫師、護士、神經心理師各2名,社工1名,OT 3名。
  5. 目前有許多研究已驗證此計劃的有效性,可改善精神症狀,功能改善可概化至社區真實的生活。此外,亦使各專業團隊可接受MOHO架構的治療模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