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Chapter 22: Applying the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 to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第二十二章:將人類職能模式運用於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個案

摘要by: 金郁萱


本章內容說明以人類職能模式為基礎與心理健康問題個案共同工作的模式。具有心理疾病的個案,在各種職能領域(如:自我照顧、休閒、工作…等)的參與和表現都常受到影響。職能治療師透過基於職能的介入方案,能夠支持個案的健康與安適。透過使個案在適切的環境中從事個案認為有價值的職能,能夠增進個案的意義感,並且緩解、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的惡化。

以人類職能模式為基礎的方法,適用包含:有飲食失調、失智症、愛滋病毒/愛滋病、嚴重精神疾病等不同診斷的個案;無家可歸、緊急醫院環境、社區環境等不同設施或場域;涵蓋兒童、青少年、成人到老人等不同年齡層。參考書中也提供五個不同情境和場域的個案範例,可供參考,包含:學校系統中接受職能治療的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個案、希望從住宿式機構離開的思覺失調症個案、經歷雙相情感疾患後希望重新就業的社區個案、經歷悲傷反應的個案、失智症太太與骨折先生的兩位個案。

在運用人類職能模式為基礎的方法於心理健康問題的個案時,具有下列優勢:確保使用以個案為中心的策略、具有臨床推理的基礎和證據、有評估工具可促進與確認治療結果、能作為專業認同的基礎、並能促進個案的介入效果。其中,透過職能敘事深入了解個案職能參與的複雜動力、建立基於同理的治療性關係、以及在治療關係中運用「治療性的自我」作為個案社會環境的一部分,是「以個案為中心」的其中ㄧ些策略。以個案為中心的觀點,在心裡疾病領域中尤其重要。

在考量心理疾病個案的評估和介入時,也需要特別注重「身心合一(Mind-body unity)」。因為心理疾病可能伴隨身體症狀,生理疾病也可能造成心理健康問題。此外,「環境」和「身體感受(lived body)」,也是需要特別重視的因子。受心理疾病困擾者,常見的身體感受例如:無望感、失控感、受剝奪感、失去連結、無聊。伴隨日常生活、角色、社會和環境的變化,可能導致意志「真空」,失去「正常感」。導致對於職能認同、職能參與和復原的障礙,以及在就業、教育與社會參與的邊緣化。衛教策略的介入能夠提升幸福感、希望感、包容感和職業參與感,且在有經歷過精神疾病的同伴支持下效果更好。參考書中也有介紹COVID-19疫情期間,英國社區中一所「復元學院」以線上支持團體協助個案適應隔離,增進自我照顧、復元、社會連結的方案,可供參考。

以下是一個職能治療師運用人類職能模式為基礎的方法,協助一名從特教學校環境轉銜到住宿式社區機構的特教學生的案例:

Karen, 18歲女性

興趣:戲水、音樂、舞蹈和動態活動,觀察世界,以及她對飛機和火車特別感興趣。

表現能力:對於有動機的活動,可使用非語言方式傳達她的需求。體力好,能獨立行走、移動,但激動時可能走路不穩。

環境:與兄、姊、父親和寵物狗同住在英國的小鎮。喜歡與家人、學校和支持團隊互動。

主要問題:環境的變化,以及需要重新適應對她而言重要的事物。她的安全感、身份認同、能力、參與感,以及幸福感都受到挑戰。

治療師的策略:治療師盡可能地共同決策,並使個案在真實情境中適應職能參與的新情況。治療師透過建立合適的物理和社會環境,包含:與照顧者和團隊討論合適策略、增加視覺提示物品、環境改造和建立合適的空間等方式,滿足個案自我調節的需求、增加個案職能參與的機會、協助個案在活動間的轉換、促進照顧者為個案發聲的機會、協助個案的動作、促進個案在起始參與並在活動中調適,以及協助個案與家庭、社區互動,建立社會連結。

治療成果:個案成功轉銜到住宿式社區機構,每周回家兩晚,並且交到了新朋友。未來的目標則是和兩位照顧者一起在自己的家中居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