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

MOHO 5th. edition Chapter 2

 MOHO CH2

  由 王詳崴 許哲睿 摘要

摘要的摘要: 介紹MOHO基本概念之下的組織架構,把意志(Volition)、習慣化(Habituation)、個人能力(Personal Capacity)、以及環境(Environment)做更深層的解構 


    這週要來跟大家介紹的是人類職能的基本概念之下的組織架構。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MOHO這個參考架構是由主要的四個結構組成:意志、習慣化、表現能力以及環境。這四個大層面除了串起了MOHO以全人的觀點看一個個案之外,也分別有各自的小層面來構之而成,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有哪些東西可以全人觀點來看一個人吧!

    首先我們可以先來看意志,大家可能會誤認為意志就是你想做一件事情可以維持多久的能力,但其實不然,意志這個概念底下還分了3個層面的東西,分別是:意志思考與感受、意志過程、以及在此次第5版的MOHO教科書裡新加的一個概念,個人的因素、價值以及興趣。在意志過程中,大家都會有本性想要去完成關乎意志的事情,這看起來可能有點抽象,但其實其中也就分了三個部分,包括:個人能力及效能、做這件事情時的重要性及值得與否、享受做事過程以及它帶給你的成就感。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在從事活動是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價值以及對自己最有信心的事情去做,進而獲得滿足感。第二,意志過程則是一個一直不斷在進行的過程,包含了1.經驗、2.詮釋、3.預期、4.活動/職能選擇。

1.經驗代表了在做一件事情時的即時回饋,以及所產生的直接想法與感受。如同當你在運動時帶給你的愉悅感,抑或是在面對功課、工作時所帶給你的焦慮感。

2.詮釋則是在回顧或回想當自己在從事事情時是否是重要或是值得的,就像當小時候成績單寄來家裡爸媽看到時,你會在乎他們如何看你的成績來回想當初自己是否有用功。

3.預期是對做事的潛能及其甕做出相對應的注意以及回應,因為世界上總是準備好許多即時以及未來可能給你從事,那當你注意到時你會選擇做什麼以及如何回應塑造了今天的你。

4.最後則是活動/職能選擇,這是一個反映出個人歸因、價值以及興趣的過程,他也塑造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活動選擇可以想像成決定是否和朋友吃午餐,是一個簡短的考量決定開始或結束的職能活動;而職能選擇可以想像是再決定工作,比較多的考量以及思考,會多搜集資訊來成為一個職能角色或建立習慣。

最後,在意志中還有一個個人因素、價值以及興趣的子層面,個人因素就是個人能力及效能,價值則是找到對自己有意義及重要的事情來做,興趣則是找到享受即有成就感的事情去做,這些都存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無形的為我們作出決定。

    第二部分的習慣化包含了習慣以及內在角色。習慣化是一個將多次重複的行為內化的過程,被定義成在特定熟悉的環境或狀況下用熟悉的回應及應對方式來做事情,其中需要最重要的兩個點,一是必須有足夠的重複行為來建立一個模式,另一個則是在固定的環境狀態下執行行為。內在角色部分則是由社會或(及)個人所定義的狀態、行為以及態度,社會化的過程會形塑你是怎麼樣的人因為,而且個人通常會同時扮演多種不同的角色。

    第三部分的表現能力可以分為客觀以及主觀的經驗因素所構成。客觀的觀察一些個案缺失所導致的表現不能並不是MOHO所重視的,但是在其他的參考架構中卻會從這種面向來著手來觀察個案行為;而主觀的經驗因素納入了一個叫做’’lived body’’的概念,他認為在獲取經驗的過程中了解身體的需求是一個被考量的因素。

    第四部分則是最後的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包含了人所佔的空間、人所用的物品、接觸的其他人、還有所有事情的機會及意義並以全人觀點觀察。許多人的因素像是價值觀、興趣、個人因素、角色、習慣、表現能力等等都會影響環境如何支持、或給個人影響。

    總而言之,以上四個大層面都影響了人的一切,無形之中都在影響著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或做什麼決定,當我們用MOHO時,更可以用全人的觀點去欣賞一個個案,不只是在只注重他們的缺失,而是能以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個案並瞭解個案的所有才能以職能治療師的角度去提供個案更好、更全面的診斷以及治療。


參考資料:

Kielhofner’s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Fifth edition

PART I: Explaining Human Occupation

Chapter 2:The Person-Specific Concepts of Human Occupation

Takashi Yamada, Renée R. Taylor, and Gary Kielhofner (posthumous)



MOHO 5th. edition Chapter 1

 MOHO基本簡介

Abstract by  許哲睿、王詳崴


摘要的摘要: 簡介MOHO的發展歷史背景、重要性以及四大組成概念:意志(Volition)、習慣化(Habituation)、個人能力(Personal Capacity)、以及環境(Environment)


    身為職能治療相關人員、甚至是想了解職能治療相關知識的人,不能不知道什麼是MOHO。MOHO是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的簡稱,翻譯成中文就是人類職能模式,是由Gary Kielhofner博士所發展的。從中文翻譯裡我們可以從人類職能這四個字來切入解讀。人類職能(Human Occupation)大家可能會以為是跟職業相關,對這個模式來說只能說對一半,因為其實人類職能涵蓋的範圍有工作、玩以及每日活動做的過程,在這之中也把生理、社會心理等的環境因素納入考量,因此可以說是從一個全人的觀點來看人類職能。

    那麼人類職能模式又是什麼呢?簡單來說人類職能模式(MOHO)是一種以證據為基礎且解釋人類如何適應障礙產生的職能問題而發展出相對應有意義的且有滿足感的解決方式的一種概念性介入模式。試想,當今天你因為某種疾病限制了自己表現程度時,身為治療師該如何幫助個案可以恢復從事自己所熱愛的事物的動機、讓這個活動變成一種習慣、並且提供足夠的環境支持來讓個案可以從事自己以前所熱愛的事物,這就是MOHO該介入的時候了。從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MOHO其實包含了四個大層面的元素:意志過程(Volition)、習慣化(Habituation)、表現能力(Performance Capacity)、環境支持(Environment)。以上四大層面的元素將會在下一章中仔細地為各位介紹。

    MOHO最早是在1980年時發表在AJOT上的4篇文章,(Kielhofner, 1980a, b; Kielhofner & Burke, 1980; Kielhofner, Burke & Heard, 1980)當我們從MOHO發展的角度來觀看時,我們可以看出MOHO適用很全面的觀點來了解一個個案,並分出了以下的七個特徵:

(1)多國語多文化性:由於MOHO的廣用性,因此MOHO可以在不同國家及文化背景下的治療師測試以及應用,並從這個過程中得到無數的回饋以及了解到MOHO應該在未來如何發展成一個更具無國界性的應用。發展至今,MOHO的評估及出版物已經被翻譯成超過20種語言,並且被廣為近80%的治療師(Taylor&Lee,2009)所應用,影響範圍非常廣泛。

(2)實務導向性:從(1)可看出MOHO被廣為使用的特性,因此MOHO每天在不同的環境設定裡都被治療師所運用,包括醫院診所、學校機構等等。它提供了評估、案例、治療協定、介入計劃等等的資源,並強調不脫離真實狀況及日常活動的介入。

(3)職能導向性:當治療師運用MOHO時會特別注意個案的興趣、日常習慣、及特定的職能表現,而不是只專注在治療個案的傷殘。

(4)以個案為中心:這也是許多治療的原則,MOHO則是注重了兩點:a.在建立個案及治療師間良好關係(client-therapist relationship)時,應注重個案的獨特及獨立性並同時尊重個案的觀點及狀態。b.個案的抉擇、行動及經驗必須是治療過程中的重點。

(5)全面性:將生理及心理因素的影響納入治療過程中的考量因素

(Trombly,1995a.1995b)。

(6)實證基礎:經過30年的歷練及100多篇的英文文章見證下,MOHO已達到:有效度的概念及架構來支持MOHO、MOHO評估工具的信效度確立以及紀錄了以MOHO為基礎的治療過程及結果。

(7)用來支持其他模式及理論:在建立MOHO時是為了補充現有職能相關知識及了解傷後個案的動機、生活型態及環境因素。MOHO並未將所有個案面臨問題囊括在內,因此仍需搭配其他參考架構混用。

    最後MOHO對大家來說有什麼用呢?有以下6點可以供讀者參考:

(1)支持職能導向的介入(呼應以職能為導向的特性)

(2)幫助治療師排序個案的需求(個案喜歡的活動為主,呼應個案為中心特性)

(3)提供以全人觀點來看一個個案(呼應MOHO的全面性)

(4)提供以個案為中心的介入手法(呼應以個案為中心性)

(5)提供建立治療目標的強力基礎(呼應實務導向性)

(6)提供介入的基本原理(呼應了用來支持其他模式及理論的特性)

    其餘細節討論,將於之後文章中仔細探討。


資料來源:

 Kielhofners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Fifth edition

PART I: Explaining Human Occupation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the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

Takashi Yamada, Renée R. Taylor, and Gary Kielhofner (posthum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