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角色量表於台灣精神病患之信度與效度測試

劉麗婷、陳詞章、鍾麗英、潘璦琬 (民93)。角色量表於台灣精神病患之信度與效度測試。臺灣醫學,8(5),630-638。

Full Text PDF file

摘要
研究背景: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扮演著許多角色(配偶、父母、工作者等),經由這些角色,我們支配自己的空間與時問去組織自己的職能行為。研究者提出認知、情緒的障礙會影響並侷限學習,使人們在扮演自己的生活角色上受到限制與障礙。因此,職能治療師要維持個案的功能,就必須了解在他(她)的情境中所要扮演的角色。職能治療師發現角色量表評估的結果,可提高個案對治療活動的參與動機,並增進自我察覺。本篇研究的目的在於檢視台灣版的角色量表信度及建構效度。

方法:前後測信度中的29位病患來自於台灣北部地區的一所大學附設醫院之精神科,其診斷類別包括情感性疾病(55.2%、精神官能症(34.4%、及其他(10.3%)。所有的個案在一週內進行再測,收集到的資料使用SAS電腦程式進行Kappa統計分析。另外,效度研究中則包含229位同一醫療機構中的病患,診斷類別包括情感性疾病(62.9%)、精神官能症(7.0%)、精神分裂症(2.6%)、及其他(21.4%)。建構效度使用BIGSTEPS電腦軟體進行羅序模式分析。

結果:前後測信度顯示Kappa值在0.30~0.52之間。80%的項目都在可接受的範圍(Kappa > .40)。羅序分析顯示角色量表的所有項目都符合單一建構,並且困難度從最看重到最不看重的項目都落在同一連續性上,最重要的三個角色分別為「家庭成員」、「朋友」、及「照顧者」。最不被看重的角色是「組織成員」。項目分離信度係數為0.98,顯示極佳的內在一致性 • 本研究結果顯示角色量表在前復測信度、內在一致性、及重要性項目的建構效度都表現良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