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日

MOHO 5th. edition Chapter 5

 MOHO CH.5:

Habituation: Patterns of Daily Occupation

Abstract by王詳崴 許哲睿

摘要的摘要: 習慣化或稱習性(Habituation),被解釋成為在熟悉環境或情況下特定一致的自動反應與表現方式。習慣化的規律行為為偶發情況提供處理環境的最佳效率解答。


       這次要來聊的主題是MOHO 四元素中的習慣化。想想自己平常有什麼習慣,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有哪些事是你每天必須去完成的,刷牙、洗臉、洗澡、睡覺等等的這些都是習慣的一部份。那就讓我們來更深入了解MOHO是如何去解釋習慣吧!
    習慣被解釋成在熟悉環境或情況下特定一致的自動反應與表現方式。習慣的規律行為提供處理環境的偶發情況,如同文法對語言的功能,抑或是像是遊戲中你會遵守的規則。為了要有效且規律使用環境中物件,許多人發展出利用環境特性的個人習慣。因為熟悉所處環境,流暢的習慣操作且不需注意力。如果不熟悉環境,就無法使用習慣的方法去做一件事。另外,習慣的操作是內化的,對熟悉事項與情境做正確的利用且引導行動。這裡可能比較抽象,可是可以試想今天假如你很喜歡打球、參加了系隊、甚至是為班上帶來不少獎杯,你一定對自己打球能力是非常肯定的,但同時你也身兼為學生的角色,必須把身為學生該做的讀書、考試、充實自己的工作做好,這些都是不同角色習慣的事情,那身為治療師,我們應該去著重每個角色的習慣是什麼,並在這些習慣之中得到相對平衡的分配來協助個案,如此才能為個案達到一個生活的平衡點。

       接著我們來看組成MOHO所說習慣化(Habituation)的第一部份,也就是習慣(Habits)。習慣(Habits)是我們從小或從前習得的特定環境中的表現之下而來的,在特定環境中所表現的習慣也會牽扯到我們所考慮的價值。當我們有牽扯到價值的時候就會可以考量到我們所擁有的習慣是否為有效率且有效能的。有些習慣可能包含某些目的,像是避免挑戰的過程。適應化的習慣可以幫助人用一致且有效的方式完成日常活動。習慣將行動的模式集結一起,給生活熟悉的特性。不習慣需有意識注意,可以讓兩或三個以上的行為同時發生,當一個行為已是習慣就可以從事其他的行為或思考。習慣也跟社會有關,當今天身處在一個社會當中就會有社會給你的規範、習俗等等的約束,在潛移默化之下形成了我們習慣的一部分,就像是社會中會要求要準時,那當你的公司習慣在禮拜一開會時,你就會告訴自己一定要準時禮拜一開會,這就是社會影響習慣的一個例子。接著我們可以來看看有哪三個因素會讓習慣影響我們的每一天。首先,習慣影響職能表現。個人有自己表現規律活動的方式,習慣可能符合規則或常規的概念,可能反映父母價值觀或源自最有效簡單的方式。再者,習慣影響日常規律。習慣的影響可在時間的使用上見到。日常規律可能與時間循環有關,如農夫順應季節變化。規律的一致程度依個人環境為主。最後,習慣產生行為的風格,並賦予職能表現特性。每個人的習慣反映出每個人的生活風格。習慣的風格顯然與所有活動有關。我們傾向將風格帶入活動的表現中。假如今天習慣被改變了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先來看看從小我們的習慣是從哪裡養成的。MOHO解釋是說我們從出生出來的習慣是透過父母的教養而來,並且隨著時間的轉換、年紀的增長,我們會因會社會環境、角色的變化而產生出不同的習慣,這就是我們一生中習慣是如何改變的過程。但當我們面臨有生理上的障礙時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首先,當我們有生理上的障礙時,許多身邊的人會為我們做太多事情、變得過度保護或過度熱心,造成障礙者的能力被低估,就必須被迫改變原有的習慣而不是去在原有習慣中做出適當的改變。第二,時間跟空間因素也會被障礙所改變,因為當你受限時你會需要更多努力以及更多時間去完成一件事,比如坐在輪椅上的人會去規劃最舒適的路徑行走,完成一件事情的時間也會比較長,也因此我們一天當中的習慣數量必須減少。最後是當以上這些事情發生時我們該如何衝新拾得一些習慣呢?或許應該是放開心胸去接受現在所面臨的困難,因為改變是必要的,每當妳換到一個新環境或是新角色時就必須改變習慣,才能達到生活的平衡。

       接著要來談的是組成習慣化的第二部分,內化的角色(Internalized roles)。要內化角色你必須要先認定角色(Role identification),也就是你必須去理解這個角色組成的因素以及社會給予這個角色的期待,任何你想的或是體驗的角色都會成為你角色的一部份,當然有些角色的定義不是那麼清楚,因此會需要找同樣的人聚在一起討論等等,那也是為什麼支持團體(support group)會這麼火紅的原因了。接著可以來看看我們常聽到的社會化,因為社會化是一個一生當中持續進行的階段,他讓我們從社會中學習形成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子的人、社會的期待是什麼,而且每當我們角色有轉換時社會化就會介入,角色轉換也非常複雜包括了要改變身份、跟別人的關係如何、你被期望應該完成的任務、甚至是你的生活型態是如何形成的等等。接著一樣可以來看看當障礙介入時,角色是如何變化的。障礙通常在角色表現時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會出現在當我們有障礙時沒有內化這個角色應有的表現行為,造成不按著社會常規走的時候,也因此社會會給予較少的期待以及認可,造成未來在工作上會有不少的阻礙。但是其實有研究指出,獲取更多角色比獲取較少的角色來的好,因為如果一個人角色太少時我們會少了一個身份的認可以及自尊,就像是如果你原本是一家之主但你受傷了沒有去工作了,很多事情也都無法從事了,你不只少了是個提供經援的角色,你也不是工作者等等,那這些就會影響你的習慣又會造成你否定自己的身份。接著,或許就會造成心理上的生病等等,一發不可收拾的災難就會產生。

       最後,習慣和內化角色時時刻刻在組織著我們的每一天生活,編織著我們該如合形成習慣並在習慣的環境中準備去面對生理、時間以及社會的生態。當習慣化被障礙或環境所影響時,人類可能會少了很多能力,除了生理能力外還有對自我的認同感,而身為治療師在看習慣時,或許最重要的就是要幫受障礙的人恢復原有的習慣並建立心有的習慣以及角色,來為他們量身打造出全新的生活型態平衡,並給予身份的認同。


參考資料:

MOHO CH.5

Habituation:Patterns of 

Daily Occupation

Sun Wook Lee and Gary Kielhofner(posthumous)


MOHO 5th. edition Chapter 4

 Volition

Abstract by 王詳崴 許哲睿


摘要的摘要: 此章主要解釋意志(Volition)的含意,其就是由價值觀(Values)、興趣(Interests)、和個人歸因(Personal Causation)所組成的大觀念。另外以一個意志循環(Volitional Cycle)解釋意志的產生過程。


「當你真的失去你認為理所當然的能力時,你才會知道當你擁有這些能力時是多麼真貴而且幸福的。」這是在這次閱讀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取自於書中一位病人在面對自己漸漸失去語言能力時所闡述的心理狀態。這週要探討的主題是有關意志(Volition),在我看來,意志像是一種內在的動機,當你內心想著要去從事某種行為或甚至有任何想法的時候意志就會牽涉在其中,那接下來讓我們以更細層面的觀點來了解意志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意志,意志是由價值觀(values)、個人歸因(personal causations)、和興趣(interest)所組成的。接著意志還會組成一個意志的循環(volitional cycle)並由預期(anticipating)、選擇(choosing)、經驗(experiencing)以及詮釋(interpreting)所組成,這些因素是分別會影響意志的不同層面。試想當我們小時候看到外國人的穿著時或許會覺得人家很開放,我們相對保守,但當我們把自己放到國外的環境時會發生什麼事呢?這時候就是文化影響意志的時候了。文化是會影響有什麼是我們在意的點(concern)並且在這些在意的點中有哪些是要付諸行動的,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模式是我們很享受的並影響我們認定哪些事情是我們認為重要而且需要去完成的。接著,若經驗(experience)被納入考量時我們則會有哪些考量影響意志呢?我們知道的是經驗會提供讓我們了解到哪些事情是我們擅長的機會、提供我們了解哪些事情是我們享受的、並告訴我們哪些事情是重要且需要執行的。以上這些提到的是會影響意志層面的小因素,那接著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是更能影響意志的大因素吧!

     首先第一個要來看的就是個人歸因(personal causation)。個人歸因包含了個人能力(personal capacity)以及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個人能力會受到疼痛、疲累、生理能力的受限(如:感覺、運動、認知能力)的影響,而且我們會避免可能產生失敗的情境(emotional pain。當個人對於失敗感到害怕或羞恥的時候,就會不想要冒險,不會學習新的技能或做出好的表現。因此負面的感受比能力的受限對於個人能力的感受影響更大。那自我效能則是個人對自己想要做的事可以掌握的程度。若要有效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塑造或維持情緒、想法,並練習控制行為或決定。這就是文章開頭中提到的病人心理狀態的闡述,今天當你的生理能力受限的時候,或許所有在尚未發病前的能力都看似理所當然,當真正失去時除了生理能力之外連心理上的意志都會被受限,降低了從事職能活動的意願。這個個人歸因又可以像是心理學裡提到的內控外控,像是個人對於自己能力的評價。想像自己今天愛從事的運動,當今天參加一場比賽時你認為自己是否擅長這個活動(personal capacity)以及獲勝的機率是多少(self efficacy)就是一種對自己能力的評價,也就是我們說的個人歸因。

     第二個要了解的因素是價值觀,價值觀會受到文化、成長過程、周圍環境的影響;個人的價值觀也會影響自我價值(self-worth),因此會趨使個人去做文化認可的事。也因此,我們也會發展出義務感,因為價值觀會引起對特定事情的特殊情緒。價值觀會塑造個人對損傷的經驗和感受,而當價值觀與個人能力抵觸時,會產生自我貶低(loss capacity、devalued)的感受,進而產生低自尊的表現。價值觀與失能是互相影響的,原本的價值觀會影響對障礙的感受,而存在的障礙也會產生新的價值觀。現在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的團體在提倡身障者價值觀的提升,並透過此方法來把自己的障礙化為一種正向的思想,進而打破主流認為身障者不能完成特定事情的價值觀。

     最後要來了解的就是興趣(Interest),這是一個高度個別化的模式,讓個人跟某個活動產生特定的愉悅感,進而認為這個從事的活動是有吸引力的而沈浸在愉悅的經驗當中。興趣也會產生一種特定的模式,人類通常在規律生活中至少有部分是因為興趣而產生的模式,所以當流失了興趣的時候,人類就會開始做錯誤的從事活動的決定;但當興趣是完善的時候,他可以為你的生命帶來能量以及意義。

     另外想要提到的是意志的過程(Volitional process),意志的過程包含了預期(Anticipation)、做決定(Making Choices)、經驗(Experiences)和詮釋(Interpretation)。以上的名詞可以用運動來了解:當你今天預期運動會帶來減肥、提升身心品質的效果,你會做出決定去運動,而當你運動完時你會獲得身心靈放鬆、瞬眠品質提升等等的經驗,你就會詮釋說運動對自己是有幫助而且是好的一個活動。這就是一直過程的綱要。

     最後,我相信雖然意志這個詞大家可能很陌生,但看完這篇大家應該也對意志多少有一點了解,他就像是你內心的一個驅動器,很多因素的考量下才會去決定做跟不做、如何詮釋你選擇的果等等,當今天身為一個治療師能透過MOHO的意志層面來去了解病人不願意從事活動的原因時,相信這個治療關係將會更愉快以及更順利。


參考資料:

MOHO 5th. edition

Chapter 4: Volition

Sun Wook Lee and Gary Kielhofner(posthumous)



MOHO 5th. edition Chapter 3

 MOHO 5th edition Chapter3: 人與環境的互動

                                                                                                                    Abstract by 王詳崴  許哲睿

摘要的摘要: 此章主要訴說人與環境是如何互動,其中提到了動態系統理論的演進,並特別指出人類的生理系統是如何在阻礙以及流向中自我整合。


    這週要來探討的主題是有關人是如何與環境互動,並以MOHO的全人觀點來理解這個動態。

    在想要了解人和環境是如何互動之前必須來先知道職能是如何形成的。人類的每日職能是一個高度結構化的過程,並且牽涉到意志、習慣化、表現能力以及環境的交互影響下所影響。職能其實是由兩個因素所組成,其一是動態互動(Heterarchy)以及形成、發生的過程(Emergence)。動態互動是把人跟環境視為一個動態整體的概念,其中影響整個動力學的因素都很重要。形成、發生過程則是在說複雜的行動、想法、感受會在數個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自動產生影響。而以上的理論是建構在職能的行動、想法和情緒會在意志、習慣化、表現能力以及環境的動態互動下產生。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用MOHO來觀看人與環境的互動下用了哪些理論來參考吧!首先,MOHO使用了一個叫動態系統理論來看環境。要理解環境理論其實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的開放系統理論以及一般系統理論,經過幾十年的演進之後才有如今的動態系統理論。動態系統理論簡而言之就是人在做出任何動作的時候都是在一個多系統互相影響之下所形成的,特別是在指人類的生理系統是是如何在阻礙以及流向中自我整合在動態系統理論中有主訴了五個要點:

1.動態理論是多系統影響下所產生 

2.人會維持在同一狀態或同一種行為模式;若要改變必須有內在或外在的攝動    (perturbation/shift) 

3.在多系統影響下,人們的行為和思想會不斷的經過處理和回饋的重新塑造,時間久了後這些系統會變得更複雜而且更有秩序 

4.MOHO可以讓施測者用多系統且多面向的觀點評估、治療病人 

5.總結來說,MOHO可以在多系統理論的基礎下多面向的觀察個案使治療更精準更全面。

     上一段中有提到的人若是要改變就必須先有攝動(perturbation),這句話可能有點難理解,不如我們可以從三個大方向來看職能是如何改變的。第一個是所謂的控制參數(control parameter),控制參數就是因為任一個因素的更動所產生的動態想法、感覺或行動的改變。每當有改變的時候,動態系統也會跟著有改變並產生新的東西,治療師便是藉由觀察這些控制參數來了解到個案是如何表現並做選擇的。第二個則是彈性(resiliency),彈性則是指人類在面對改變時是如何適應並調整的能力,當彈性越好時我們就更能適應,更能表現出好的一面。第三個提到的則是職能適應性(occupational adaptation),這裡則指的是當人類面對改變時是如何重新調整自己並做出回應來完成自己所選擇的活動、或發展出新的活動的能力。以上三點都在訴說當人面對改變時治療師可以觀察的面向,如果我們可以從這些觀點來著手了解個案為何會改變,那或許我們也可以更全面更仔細的為個案設立目標並給予治療。

    接著回歸正題,當我們想了解人如何與環境互動時還有一個需要觀察的面向,那就是思考及執行的過程(Occupational pattern),這個觀點一樣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第一個是我們該如何維持我們的職能模式。當我們從維持著個單詞理解時它所代表的是必須在一個充足的環境支持下不斷的重複一個行為的過程;如果從職能模式來理解的話則是維持一個固定的意志、習慣、表現能力以至於其所產生的想法、感受和行為的建立。這些建立起來的行為模式代表的是一種內在的一致性並且不傾向於改變,若要改變則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也是治療師介入的時機點。第二個要提到的則是職能的轉變(Occupational shift),職能轉變所代表的意義則是透過新穎的想法、感受及行為在不斷的重複並在足夠的環境支持下所產生的新的模式。當想要發生職能轉變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有內在或外在的轉變所帶來的新穎想法、感受以及行為才能產生這個轉變。當然,當我們面對到疾病、生理狀況時這些轉變就變成是在所難免的。

    最後文章想要談到的是以上這些人與環境的要素是要如何應用在治療上呢?我們可以簡單地分為四個步驟來把這些理論應用在實務上。第一,我們必須考慮到意志、習慣、表現能力、環境是如何影響個案的,目的在於了解所有影響個案的因素並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整體,了解這些因素是如何去影響個案的思考、感受和行為並進而影響他的職能生活,這些考量必須是動態(dynamic)並且整體(holistic)的。第二,考慮各種可能性來處理個案的問題以及挑戰,當個案面對問題時我們可以給予復健來來增進能力,或者改變活動進行代償,甚至改變環境、提供新的環境支持來幫助個案取代無法再次從事的活動。第三,以個案為中心的思考模式來為個案著想,去了解個案的優先順序、喜愛的事物有哪些並進而給予相對應的治療,並瞭解到哪些因素是需要優先處理的。最後則是在支持的環境下鼓勵繼續參與職能活動,因為當我們面臨改變時,我們的內在外在勢必是要進行適應以及做出相對應的回應,在這個過程中個案可以從這些新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來重新組成意志、習慣以及表現能力。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實MOHO真的是從一個全人的觀點來了解一個個案,並且了解到人類這個動態系統模式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是持續在變動的。當我們以更全面而且動態的方式來觀察個案時,我們可以提供個案最好的治療以及服務,相信這就是Occupational therapy所尊上的精神!


參考資料:

Kielhofner’s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Fifth edition
PART 1: Explaining Human Occupation
Chapter 3: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rson
and Environment

by Jane . C. O`Brien, and Gary Kielhofner (posthum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