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0的文章

MOHO 5th. edition Chapter 2

  MOHO CH2    由 王詳崴 許哲睿 摘要 摘要的摘要: 介紹MOHO基本概念之下的組織架構,把意志(Volition)、習慣化(Habituation)、個人能力(Personal Capacity)、以及環境(Environment)做更深層的解構       這週要來跟大家介紹的是人類職能的基本概念之下的組織架構。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MOHO這個參考架構是由主要的四個結構組成:意志、習慣化、表現能力以及環境。這四個大層面除了串起了MOHO以全人的觀點看一個個案之外,也分別有各自的小層面來構之而成,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有哪些東西可以全人觀點來看一個人吧!     首先我們可以先來看意志,大家可能會誤認為意志就是你想做一件事情可以維持多久的能力,但其實不然,意志這個概念底下還分了3個層面的東西,分別是:意志思考與感受、意志過程、以及在此次第5版的MOHO教科書裡新加的一個概念,個人的因素、價值以及興趣。在意志過程中,大家都會有本性想要去完成關乎意志的事情,這看起來可能有點抽象,但其實其中也就分了三個部分,包括:個人能力及效能、做這件事情時的重要性及值得與否、享受做事過程以及它帶給你的成就感。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在從事活動是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價值以及對自己最有信心的事情去做,進而獲得滿足感。第二,意志過程則是一個一直不斷在進行的過程,包含了1.經驗、2.詮釋、3.預期、4.活動/職能選擇。 1.經驗代表了在做一件事情時的即時回饋,以及所產生的直接想法與感受。如同當你在運動時帶給你的愉悅感,抑或是在面對功課、工作時所帶給你的焦慮感。 2.詮釋則是在回顧或回想當自己在從事事情時是否是重要或是值得的,就像當小時候成績單寄來家裡爸媽看到時,你會在乎他們如何看你的成績來回想當初自己是否有用功。 3.預期是對做事的潛能及其甕做出相對應的注意以及回應,因為世界上總是準備好許多即時以及未來可能給你從事,那當你注意到時你會選擇做什麼以及如何回應塑造了今天的你。 4.最後則是活動/職能選擇,這是一個反映出個人歸因、價值以及興趣的過程,他也塑造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活動選擇可以想像成決定是否和朋友吃午餐,是一個簡短的考量決定開始或結束的職能活動;而職能選擇可以想像是再決定工...

MOHO 5th. edition Chapter 1

  MOHO基本簡介 Abstract by  許哲睿、王詳崴 摘要的摘要: 簡介MOHO的發展歷史背景、重要性以及四大組成概念:意志(Volition)、習慣化(Habituation)、個人能力(Personal Capacity)、以及環境(Environment)      身為職能治療相關人員、甚至是想了解職能治療相關知識的人,不能不知道什麼是MOHO。MOHO是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的簡稱,翻譯成中文就是人類職能模式,是由Gary Kielhofner博士所發展的。從中文翻譯裡我們可以從人類職能這四個字來切入解讀。人類職能(Human Occupation)大家可能會以為是跟職業相關,對這個模式來說只能說對一半,因為其實人類職能涵蓋的範圍有工作、玩以及每日活動做的過程,在這之中也把生理、社會心理等的環境因素納入考量,因此可以說是從一個全人的觀點來看人類職能。     那麼人類職能模式又是什麼呢?簡單來說人類職能模式(MOHO)是一種以證據為基礎且解釋人類如何適應障礙產生的職能問題而發展出相對應有意義的且有滿足感的解決方式的一種概念性介入模式。試想,當今天你因為某種疾病限制了自己表現程度時,身為治療師該如何幫助個案可以恢復從事自己所熱愛的事物的動機、讓這個活動變成一種習慣、並且提供足夠的環境支持來讓個案可以從事自己以前所熱愛的事物,這就是MOHO該介入的時候了。從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MOHO其實包含了四個大層面的元素:意志過程(Volition)、習慣化(Habituation)、表現能力(Performance Capacity)、環境支持(Environment)。以上四大層面的元素將會在下一章中仔細地為各位介紹。     MOHO最早是在1980年時發表在AJOT上的4篇文章, (Kielhofner, 1980a, b; Kielhofner & Burke, 1980; Kielhofner, Burke & Heard, 1980) 當我們從MOHO發展的角度來觀看時,我們可以看出MOHO適用很全面的觀點來了解一個個案,並分出了以下的七個特徵: (1)多國語多文化...